洪亮吉(1746—1809),字君直,又字稚存,号北江,晚号更生居士,常州人。他是我国清代著名诗人、地理学家和人口论者。他自幼丧父而刻苦读书,有文名,但科考不顺利,23岁才取得秀才资格,34岁乡试中举人,长期以教书、文墨为生。因才学过人,被当时名臣、著名学者朱筠、毕秋帆等聘为幕宾。清乾隆五十五年(1790)考中进士,时已45岁,授翰林院编修,充国史馆编纂官,后任贵州学政。嘉庆元年(1796)回京入直上书房,教授皇孙奕纯。他为人正直,好善疾恶,博学多才,嘉庆四年(1799)因以“丈夫自信头颅好,愿为朝廷吃一了]”的大无畏精神,上书嘉庆皇帝直陈政事,批评皇帝“视朝稍晏,又窃恐退朝之后,俳(音排)优近习之人,荧惑圣听者不少”,揭露朝廷政治腐败,以越职言事获罪,充军新疆伊犁。次年遇赦回乡,埋首著述,放浪山水,自号更生居士。他学识渊博,研究领域宽阔,留给后人精神遗产十分丰富。一生所作诗文5000余篇,著述30余种。光绪年间所刊遗集共222卷。《洪稚存全集》收13种,《洪北江全集》收23种。嘉庆十四年去世,享年64岁,葬于德泽乡(今龙虎塘)前桥。
洪亮吉是清代著名诗人、文学家。他自幼与同乡黄景仁(仲则)、孙星衍友善,少年时即文才出众,与孙星衍、黄景仁、赵怀玉、杨伦、吕星垣和徐书受合称“毗陵七子”,常一起作诗论赋。1779年与黄景仁相聚京师,并一起与蒋士铨、翁方纲等结“都门诗社”。其诗与黄景仁齐名,所谓“黄诗似李白,洪诗学杜甫”。他论诗强调“性情”、“气格”,认为诗要“另具手眼,自写性情”,有“别成一家”的独创精神。他一生好游名山大川,所以他的山水诗特多,有不少佳构。在流放新疆期间,写塞外风光,尤具特色。诗笔于质直明畅中含奇峭之致。他的骈体文高古遒迈,“每出一篇,世争传之”。其诗词著作有《卷施阁诗集》(20卷)、《更生斋诗集》(8卷)、《更生斋诗续集》(10卷)、《鲒轩诗集》(8卷)、《北江诗话》(6卷)。
洪亮吉对地理学造诣很深,他的《春秋左传诂》、《三国疆域志》、《东晋疆域志》、《十六国疆域志》、《宋元通鉴地理通释》等博采群书,“证以昔闻,加以目验,既不信今,亦不泥古”,对差错作了订正,力求正确、科学。他还撰写了《乾隆府厅州县图志》。他的《贵州水道考》至今仍是古地理中的重要文献资料。对方志则博考分疏,“必推今昔,稽乎古图,准以今尺”,他编纂了淳化、长武、径县、固始、登封等县志和延安(代修)、怀庆(改纂)、宁国等府志,并有《与章进士学诚书》等方志论文。在地理方面,与洪亮吉齐名的还有常州同乡李兆洛和孙星衍。
洪亮吉还是我国古代杰出的人口论者。其《卷施阁文甲集》卷一有《意言》20篇,其中《治平》、《生计》等篇尖锐地指出了人口增长快于生产增加,人口过剩必然引起社会问题。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,他提出了奖励生产,减轻负担,开荒移民的主张,以解决人口增殖造成的社会矛盾。早在十八世纪的乾隆年间,洪亮吉面对现实,研究实际问题,即对我国人口增长有所警觉,确是难能可贵。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把洪亮吉的人口思想与马尔萨斯并论。洪亮吉的人口学说比英国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还要早5年,在世界人口思想史上当占应有的地位。
洪亮吉不仅以其才识为天下名士仰慕,还以关心黎民百姓而闻名。由于他有苦难童年和清贫坎坷仕途的经历体验,所以无论任教师、幕客和官员,都十分关心百姓疾苦。他——生中游踪遍及大半个中国,每到一地不仅游览山川名胜,同时十分注意考察百姓生计。在京城,他洞彻官场腐败,从内心发出“吾儒当自救,得为民请命”的呼声。在陕西做幕僚时,他十分留意陕西水土流失的情况,提出“治水先治土”、“耕作与畜牧相兼”的建议。在贵州学政任内,他克勤政事,捐银资助贫困学生,并对官府迫害少数民族的现实予以愤怒的谴责。嘉庆十二年(1807),常州大灾,饥民剥食树皮,以他的名望和微薄的财产带头发起救济灾民的活动,并敦请官府设立赈救局,他亲自“总理局事,自捐三百金为倡”,救活几十万人。洪亮吉一生关心人民疾苦,深受百姓拥戴。现常州市解放西路西狮子巷口,保存有洪亮吉故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