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到元宵节,武进区遥观镇的老遥观人可能都有记忆。曾有十几年时间,每到这一天就能在街上看见民俗风情展演队伍。舞龙、放风筝、腰鼓、窑灯,好不热闹。今儿我们说的就是舞龙那些事儿,本期出场人物奏是:遥观顶有名气的舞龙师傅刘国兴。
刘国兴,今年68岁,遥观舞龙队队长。上世纪80年代末,他开始与舞龙结缘,此后近30年时间里,他将舞龙作为最重要的“事业”,在他的带领下,遥观舞龙队成为遥观民俗文化的一张名片。
平凡农民的快乐“舞龙人生”
锣鼓敲起来,金龙舞起来。穿、腾、跃、翻、滚……一系列精彩的动作引来阵阵叫好声。正月新年里,遥观舞龙队的队长刘国兴和队友们很是忙碌,他们身着“黄衣武夫装”走街串巷,为乡亲们卖力表演“舞龙闹新春”节目。
与“龙”结缘 源于一次偶然
舞龙也叫“调龙灯”、“舞龙灯”,从春节到元宵节,武进很多镇都有舞龙的习俗。龙在中华民族代表了吉祥、尊贵、勇猛,更是权力的象征。用舞龙祈祷神龙的保佑,以求得风调雨顺,四季丰收。历史上,“九圈十三龙”是对武进舞龙文化的写照。“九圈十三龙”原指在武进某镇有9个村,9个村有13条“龙”,舞龙在武进的兴旺程度可见一斑。
在刘国兴的记忆里,他和“龙”结缘源于一次比赛。上世纪八十年代分田到户后,刘国兴从农田里解放出来,有了闲暇时间,便开始做风筝玩。一次,在淹城举办的风筝赛上,领队的村主任和他商量,让他组织村里的小伙子学舞龙,一来让村里节日热闹热闹,二来也可以挣点外快。
当时,一条“龙”的价格约2500元,可以说是一笔可观的数字,相当于一个工薪阶层两年多的收入。刘国兴听说,村里可以出资一半,便来了劲儿,他从村里挑选了十几名壮汉,共同出资买“龙”,正式组建舞龙队,开启了他的“舞龙人生”。
组建队伍 开启舞龙新人生
舞龙分两种形式,有“南龙”和“北龙”之分,南龙,故名思议,在江南一带发展出来的舞龙形式。从动作上说,北龙注重花巧,南龙则注重体力,且龙身和龙头比较重。
经人推荐,1988年刘国兴从苏州买回了“龙”,也顺带着和苏州师傅学了几招舞“南龙”的技巧。看到长约13米、全身金黄、栩栩如生的“龙”摆在眼前,刘国兴兴奋了好长一段时间。“盘圈、S弯、龙头越过龙身……”刘国兴和他的舞龙队连着练了好些个夜晚后,决定正式拉出去表演。
头一次表演,刘国兴记忆犹新,当时队伍近20个人,有的人负责拿龙珠引龙,有的人敲锣打鼓助兴,而刘国兴就负责龙头后面的第二节。“当时表演,就是在村上人门前闹一闹,队员挑了个灯笼在前面引龙,村里客气的人家就把钱放在灯笼里,第一趟出门表演最多的人给了50元。”回忆起往事,刘国兴仿佛还历历在目。之后,舞龙队除了节日里自娱外,也被经常邀请外出表演。
喝彩不断 成就民间文化名片
舞龙队刚成立时,舞的是30多米长、17节的长龙。为了能登上正规的竞技赛场,刘国兴的“龙灯”逐步缩减改制成9节标准比赛龙。舞龙是个集体项目,要靠多人配合,只有经过百遍、千遍的磨练,才能保证动作的稳定性。为了将舞龙队发展成熟,刘国兴带着队员们按专业的舞龙比赛要求刻苦训练,在传统的民间舞龙走、跑、跳等普通动作基础上与现代竞技舞龙相结合,通过舞龙者的人体运动和姿态变化来表演龙的穿、游、腾、翻、滚、盘、跳、戏等高难度动作和组图造型。
接触龙,不但要练舞龙技术,还要补练身体素质,每次练完身体就像散了架一样,浑身酸痛。刘国兴的手和脚都因为舞龙而受过伤。最严重的是,有一次脚趾骨折,躺在床上一个月。
随后的十多年时间里,遥观舞龙队的名气越来越响。2000年,常州电视台拍摄本地民俗文化时,看到了遥观村舞龙队的精彩表演,便推荐其队员到南京跟民俗专家学习。
此后几年时间,遥观舞龙队作为唯一一支代表常州的队伍,参加了“江苏省第二届、第三届、第四届农民运动会”,三等奖、二等奖……荣誉纷至沓来,在2009年的“苏南舞龙大赛”中,遥观舞龙队更是一举夺冠。
在刘国兴及他所带的舞龙队的努力下,遥观舞龙文化焕发了青春:2016年,遥观镇已经拥有9支舞龙队,参与队员近200人(其中男龙队伍2支,女龙队伍7支)。女子舞龙队更是发挥自身灵活、柔软的优势,把舞龙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。
今年是遥观舞龙队组建后的第28个年头,队员们平均年龄58岁,面临着年龄断层问题,刘国兴也说出了心底的担忧,“我现在的心愿就是希望这项活动能传承下去。”(
稿源:
遥观微生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