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氏宗祠位于常州市东下塘22号。
东下塘刘氏宗祠建于清代,具体建造年代不详。祠屋坐南朝北,面对市河(原京杭大运河)。现存建筑前后2进及天井东西两端的厢房,均系硬山式砖木结构。头进厅屋6楹3间平屋,高架梁,屋面高正脊及东西山墙上端封火墙保存完好,中间门厅前檐青砖叠累,超檐气势不凡,墙门依旧保持原有风貌;后进6楹3间二层楼房;两端厢房均为5楹2间平房(原作享堂之用)。宗祠原有堂屋(正屋)3进,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尚存第二进厅屋的前檐墙,其中间遗存的雕砖门楼,甚为精美瑰丽,大约于上世纪90年代被拆除消失。宗祠天井墙壁上原有湘军将领彭玉麟梅桩石刻4块,今存完整和残破的各一块。第三进雕花楼已于2008年初拆除。
常州刘氏
刘姓进入常州地区,源远流长。早在东晋司马衍成帝咸和年间(326 ~ 334),有刘耽任晋陵郡内史,简文帝咸安元年(371)迁为晋陵郡太守。孝武帝宁康年间(373 ~ 375),有大将刘审之任晋陵郡太守等,历经南朝、隋、唐各朝,都有刘姓人士任职于官府或成著名文化大家。
刘氏是常州地区的望族之一,城乡多处均有刘姓人口聚居地,难怪人们以“张王李赵遍地刘”来形容刘氏人众布广的情势。常州刘姓源出多支,其中以明初迁常始祖刘真这一支在常州城乡影响较大。刘真,号恪公,安徽凤阳人,元末随朱元璋起兵,元至正十七年(1357),徐达、常遇春等攻克常州后,随汤和留守常州,任守备,定居于西营(今西瀛里)一带。洪武二年(1369),复随汤和远征山西,任大同守备,但他的儿子仍居常州,其后子孙繁衍,分居城乡各地。
常州刘氏,儒风蔚然,名流辈出。早在唐代,就有官至弘文馆直学士、中书侍郎人称“北门学士”的刘祎之。至明清两代,刘氏科第不绝,出了22个进士,23个举人,特别是在清朝,更出了内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、直隶总督兼征西大将军的刘于义和任兵、户、刑、吏4部尚书,协办大学士、军机大臣的宰相刘纶及经学家、常州学派创始人之一的刘逢禄,近代则出了一代美术大师刘海粟等名人。
2008年2月26日,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