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州兰园观景台上,陈列着一块奇石,叫“山海镇”,现在,它已是常州第一批历史建筑物之一。它形似巨大的脚印,奇石四周用石护栏围住。相传吕洞宾奉玉帝旨意,下凡到江南来点一百座山,他就是脚踏此石来到常州,点了九十九座山,偏偏忘记了脚下的这块地,所以常州市区没有山,只留下了这块印有脚印的石头。后人为了纪念吕洞宾,在此石上刻“山海镇”三字,并配有诗人羊淇题诗《咏“山海镇”》:“奇形怪石未消磨,脚迹留痕字迹磋。数百年来祥里邑,镇山镇海足讴歌。”
所谓山海镇,和我国民俗中的“山海镇”还是有差别的,民俗上的“山海镇”更类似“泰山石敢当”或“姜子牙在此,百无禁忌”之类的符咒。那种“山海镇”可以用三种材质制成:有木雕,或画于镜面上,或书画与纸上焚烧。虽然木质不尽相同,但其中图案都会按照以下格式绘制。正中央画八卦太极图,南北各安日与月,中间画三山五岳,四周是五湖四海。山海镇具有移山排海,将煞气完全排除,颠倒阴阳之功效。所以在风水化煞上应用非常广泛,面对各种形式煞都有化煞效果。
常州的那块山海镇石,是否也有类似的用场呢?或者,就只是取其镇山镇海的意义呢?是否,虽然没有吕洞宾,却记载了一段神奇的传说,还是古代有人登上广化门一带的城墙,看到城南、西南一带莽莽苍苍,茶山又颇具山形,于是心中一动,编了这样的传说呢?
现在这块“山海镇”就在兰园的观景台上,它大约有一米长,除了“山海镇”三个楷体大字外,边上是水波纹,符合民间对山海镇“四周是五湖四海”的描述,所不同的,是把太极八卦图、日,月去掉,直接代之以“山海镇”三个字,或许这块石头已是残石,在以前可能这块石头要更大些,只是因为某些原因成了现在的样子,但也有可能一直以来都是这个样子。
吕洞宾点山毕竟只是传说,对山海镇的来历,可翻阅资料,只有这么一说。兰园附近,曾有大量形似山丘的墩,它们蔓延起伏,颇类山形,在过去曾是风景十分秀丽的地区,历史上的和平年代,常州的达官贵人在这附近建园、隐居,在战乱年代,这里则成了乱葬岗。数千年来,茶山一带的变迁,就是一部生动的历史。唐代常州刺史、湖州刺史相会于宜兴,为的是采贡茶,沿茶山道,到达常州,茶山道从宜兴一直到武进、常州,其终端就位于现在的湖塘、茶山一带,当进贡者带了大量茶叶来的时候,就在这一带休息,所以这些墩也被雅称为茶山了。茶山虽然没有山,却有不少高墩,最高的达70米以上,接近无锡锡山、镇江金山的高度,所以会有吕洞宾点山,山山不成山的传说,大概就和这些墩有关。
从地理位置看,这里是白荡河与大运河交汇处,地势较高,历来这里就是兵家必争之地,比如清兵与太平军就曾长期在广化门外鏖战,就是兰园附近,这一带还有古地名校场口。2002年,劳动西路拓宽时,这里曾出土清代古尸。在这之前,当年筑劳动西路的时候,兰园一带就是乱坟岗,隔一条河就是居民区,是城内,当然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山海镇石,还有个原因就是要利用山海镇挡住城外土墩的煞气,但古人也知道墩不光是所谓的风水墩,而是更为久远时代人的墓,既然是墓,当然有忌讳了。如今在常州博物馆展厅里能看到一份常州古墩的分布,常州的墩,分布最密集的就属市西郊、南郊,从现在的交通格局看,大都在近郊范围内,集中分布在新闸、茶山、湖塘,永红地区,远一点的地方也有,但明显不如这些地区的密集。这里有远到新石器时代、周秦时期的土墩。
常州这片土地,有土墩的地方,一般地势都要高些,在古代也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,因为那时的晋陵县东南许多地方都还半是水半是土,属于湖群或湿地,而茶山一带地势高,人口聚集地也快,而土墩不会像我们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那样规模的平整土地时整平,晚清民国时期,常州城内及其附近还有不少墩呢,不少小街道转弯处就是土墩,如著名的凤尾墩,当然这么多的土墩,人们平时走路时,也要注意避开一些地方,即日常我们所说的禁忌,我们小时候,年纪大的人都会要求我们不要到“野坟”上去,所谓的野坟,其实就是我们土话中的墩,据说茶山一带的墩,是过去几千年来的乱葬岗,层层叠叠的古墓,过去一到晚上就会闪磷光,从常州城到当时的茶山镇、湖塘桥镇、陈渡等大的乡村聚落,一是行船,一是靠走路,官道也不像现在的马路那么宽,更别说田间小道了,老辈人曾说,他们小时候,正是东洋人侵略常州的辰光,那时他们从城里到乡下去,走过茶山、清水潭一带时,心里都乱毛毛的,因为那时地上还能碰到人的白骨,怎么不使人害怕呢?而“山海镇”石的及时出现,可以为当时的人们多多少少解除一些禁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