报恩禅寺,坐落于国家4A级旅游度假区天目湖畔的东陵山麓,由一组具有浓郁泰国风格的建筑群落组成。占地50余亩,建筑面积7100平方米。
始建于南朝梁武帝萧衍天监年间(502~519),原址位于溧阳城西北25公里处的旧县村。宋元祐五年(1090),迁至溧城镇黄家村,改称“秦公寺”。宋宣和年间(1119~1125)称为神霄宫,后又按例改为原名,丞相李纲写了匾额。元时,报恩寺又一度盛兴,浙江钱塘人、溧阳州教授仇远写《题报恩寺权公方丈》一诗,赞颂溧阳多宝地,报恩寺是溧阳宝地中之宝。明清两代屡次修建。
1992年经溧阳县人民政府批准恢复并决定迁于天目湖畔,充分利用东陵山麓的自然环境和地域优势,建造一座具有小乘佛教泰国寺院建筑风格,并融合中国大乘佛教文化特色的新报恩禅寺。1994年1月重建工程破土动工,在时任住持智清法师(于2003年11月圆寂)的亲自筹划和带动下,坚定创建信心。历时七年多,耗资千万元,以中轴成布局,南端连接天目湖中一小岛,向北直指寺院最后的山顶。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有山门、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。山门门额上有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茗山法师的墨宝“报恩禅寺”四个大字,端庄凝重。门前有一对2米高的石狮端坐两侧,雄赳赳地镇守着寺院。与主体建筑相配的,主要有寺院东首的观音殿、铜佛殿、五百罗汉廊、钟亭、祖堂。西首的玉佛殿、念佛堂、客堂、斋堂、寮房。寺内殿堂建筑,尤以大雄宝殿最为雄伟壮观,其外貌为小乘佛教建筑风格,面积近千平方米。大殿檐高三重,二层檐下悬挂着赵朴初书写的“大雄宝殿”横匾,每个字直径1.8米,大殿中供奉三尊披金大佛像,均高5.2米,都用上等檀香木精巧雕刻而成。如今的报恩寺,从地貌全景看,真如一张太师椅,后面山头如太师椅靠背,左右两边的山岗如太师两侧的扶手。成为游客浏览观光流连忘返之胜地,为佛教徒潜心修行的好处所。近年来,到此寺院的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,节假日更是盈门塞路。
报恩禅寺历史文物有:石井栏,为唐元和六年(811)建造,上有铭文,为蘑菇石制,造型古朴,1957年列为江苏省保护文物;石乌龟(即赑屃),体积7.5立方米,原用作碑座,今重新立碑,上刻《重修报恩禅寺记》。
寺务由仁成法师主持,常住僧人15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