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果巷是镶嵌在古城中、运河边的一颗明珠,小巷虽曲曲弯弯,四通八达,但在这些巷里弄中滩边却弥漫着江南市井风俗和旧时的遗韵。一年四季、从早到晚,始终洋溢着市井的欢乐。
当青果巷两头的木栅栏与晨曦同时打开时,小巷热闹的市井生活就开始了。橹声、车轮声、小贩的叫卖声、百业的吆喝声、艺人的叮当声此起彼伏。巷中的主人能根据不同的吆喝声找到自己缺什么做什么。黎明时分,首先闹忙的是巷内河边码头和井台,忙碌的人们挑水、吊水到弄口的老虎灶生炉子烧开水迎接泡水的和吃茶的。常州人一天的开始与水是分不开的,人们称为“早上皮包水,晚上水包水”,谈的就是茶馆和混堂,这也是江南水乡的一大特色。
天色大亮,小商贩的叫卖声逐渐增多了,吃的、用的,应有尽有,简直像个流动超市,外加后河边蛤蜊滩上的交易更是琳琅满目,水产品丰富多样。由于都是街坊邻居,卖者又是老面孔,经过讨价还价,卖的人爽气,买的人放心,只见家庭主妇手拎着菜篮子回家时个个兴高采烈。
早市小贩的叫卖声尚未在巷中散去,各类手艺人就登场入巷了。修锅补碗的,挑着一副小担子,一头是一只风箱,另一头一只小柜,晃悠晃悠地进巷来了,一边走一边提高嗓门喊:“修锅补锅哎——”节奏感很强,就像风箱的拉动声,在巷弄中穿透力很强,一会儿就有人拿着破了洞的铁锅来补洞了。修伞佬也跟着进巷了,嘴里喊着:“洋伞布伞修——”特别是“洋伞”二字拖得特别长,好似男高音的拖腔,似乎被他修过的洋伞已经撑开。“箍桶啊——”,那声声“箍”字音浑力厚,使你不得不相信这箍桶佬的手艺能将坏桶箍得滴水不漏。粉墨登场的,还有修鞋、鞝鞋的皮匠、修锁的铜匠、补碗的、修棕绷的……他们有的穿巷而过,有的在巷内摆下摊头临时作坊,巷头补锅的炉火烧得旺旺的,巷中铁锤榔头敲得响当当的……
午后的青果巷不但有声更能闻香,老青果巷人就有“吃下午点心”的说法。清油豆腐干、卖野菱、笃笃笃卖糖粥、清炒热白果、糯米糖藕、铜鼓饼、螺蛳、烘山芋、爆炒米……就连叮叮当当的卖糖佬也来凑热闹。引来许多小孩手拿牙膏壳等来换木芽糖,还要绕三绕。特别是臭豆腐的香气能飘出半条巷子。整个下午,这里的百姓花钱不多总能尝到许多地方小吃。特别是常州地方饮食中最有特色的“骆驼担”,它挑到哪里,就将香味带到哪里,而且一个“骆驼担”能做出多个小吃品种:小馄饨、阳春面、索粉汤等等。我上小学时,在巷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早上三分钱一碗的豆腐花,特别是虾子酱油和虾米的滋味现在还留在脑海里,下午放学后,那个“油生腐豆页结索粉汤”的香味总是拉住我的鼻头,久久留住脚步。
在我的记忆里,冬天的夜晚,有时天空飘起了雪花,阵阵西北风刮起,巷里很快就铺起了一层层长长的白絮。此时,小巷的深处就会传来“笃笃笃”的敲梆子声音,一个头戴笠帽、身着破袄、肩挑一副担头的老头,佝偻着背,卖着糖粥。他会选择巷中的八宅大院或书香门第停下来,弯下腰将要熄灭炉火中的炭火挑一挑,加二块木炭,使紫铜锅里的糖粥更热。此时,随着一声“吱呀”声,红漆大门就会打开,或者楼上月洞的窗户中吊下一只竹篮,篮中放上一只贡碗,放上三个角子。这些糖粥都是选用上好的元糯米,加豌豆或红枣,用红砂糖熬成香甜稠腻、营养可口的点心,既便宜又可口,家庭主妇、年弱老人特别喜爱,加上送上门的点心又是深更半夜的食粮,更受那些大人家的欢迎。雪越下越大,尽管“笃笃笃”的声音渐渐远去,但这身影还印在巷中。
到了夏天的青果巷,更是孩子们的天堂,从驿桥到新坊桥,整个河里都是西瓜船,小佬在河里游水,跟西瓜船捉迷藏,还要顺手牵瓜,河对过东下塘的小佬比青果巷的小佬野,就经常打水仗。比赛削水片的游戏,东下塘有的狠的小佬能把水片削到青果巷的码头边。而青果巷的小佬也不示弱,水片能削出5个以上的涟漪。有时玩官兵捉强盗的游戏,青果巷的小佬会躲到三将军弄内做头将,而东下塘的小佬倒躲在会元坊上掩蒙蒙。两岸的小佬有时会在一起弹弹子、搭洋片,甚至于将铁环两岸滚,打旋鼻螺、滚铜板两边玩。过去巷里的孩子真会玩,真能玩,男小佬弹皮弓、搭炮子、跳乌龟、斗田鸡、捉蟋蟀、扳麻雀等,女小佬抓雀子、踢毽子、造房子、挑世康、摸斯哈、拍墙头等,我在巷中最喜欢就是在青果巷66号对面空地上的小书摊上花一分钱看上几本小书,还引来其他同学的和道热哄。当时张王庙门口的小书摊也很便宜,当然西庙沟和雪洞巷的小书摊都是我喜欢去看的地方。
盛夏酷暑的青果巷,夏夜乘风凉是家家户户必备的,这里还有大人家的作弄风。当日落西下,各自在家门口或空地上打扫干净,洒上水,搬出竹躺椅、竹床、门板、椅凳,一派壮观的乘风凉场面。人们一边吃夜饭,然后小佬洗完澡,洒上痱子粉,来到乘风凉的现场。空气中没有丝丝凉风,但人手一把芭蕉扇,通过乘风凉的阵势将一天的暑气和忙碌慢慢淡忘。孩子们在巷中黑暗处抓萤火虫,有的捉迷藏,有的掩蒙蒙,但大多数小佬缠着大人特别是爷爷舅公讲古经。老爷爷往圈身藤椅上一坐,左手拿了茶壶,右手摇着扇子,好书就开场了,不是东说阳山就是西说海,谈古论今,每天都不一样。而女小佬缠着親娘舅婆唱着歌谣:“亮摩摩,星星出,婆婆烧饭公公吃,公公吃到一粒砂,哈则婆婆扁子渣。”聪明的小佬一个气就能背完儿歌:“东头牛来咧,西头马来咧,张家大姐家来咧……”最好白相的儿歌就是“麻子麻,种芝麻”……对门的麻婆婆听到后总要骂山门,以示含沙射影。儿时的乘风凉能学到许多常州老歌谣,伴随儿歌声的,还有从巷中飘出来的“栀子花、白兰花”,人们买来有的夹在发间,更有挂在帐帷之中,尽闻其香。
乘风凉时,还会到井里打一盆水,在脚盆里浸上一只西瓜,到了夜晚,全家围在一起吃西瓜、听故事,消暑解渴,剩下来的瓜子就是明晚的消遣食品。孩子们躺在竹床上面对满天星斗,那时巷内的天空洁静,繁星满天,看着苍穹可以遥想神往做着美梦。旧时的巷弄生活才叫惬意!
青果巷内的古城风韵,市井风俗,童趣欢乐,各式各样的故事,它能穿越时空,引起美好的回忆,随着岁月长河的淹没,随着城市的变迁,这些城市的底蕴、青果巷的遗韵已经流走了、消失了,但是青果巷的情结、风情、韵致,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。 《锦绣天宁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