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童年时代,端午节的前一天是母亲最忙碌的日子。清晨,她把晒干的粽箬放入一个水桶里,将一大锅开水倒进木桶,浸泡粽箬一个多小时,干硬的粽箬变得柔软了,这叫烫粽箬。然后,她将一张一张叶片,正反两面清洗干净,放进一个圆木盆中,并加清水继续浸泡。上午九时许,母亲开始包粽子。包粽子是技术活,别人是帮不了忙的。她将两三张叶片平铺叠拢,又将叶基较宽的部分转折成漏斗状,把淘净的糯米填入其中,用手压紧,再用一根筷子扎几下使其结实。然后把叶子长长的部分折转覆盖粽子全身,再用粗棉线捆扎定型,一个粽子就包裹好了。因家里人多,一个人要包十几斤糯米的粽子谈何容易。这样周而复始地操作,一直要干到傍晚前才将其包裹完成。我家常包的是纯糯米粽子,有时候在糯米中加点红豆或者花生米。也有的人家包成咸肉或者火腿粽子。无论其品种怎样变化,糯米是粽子的主料。晚饭后,母亲把包好的粽子装入灶头中的一大铁锅里,加水一般要高出粽子4-5厘米。大铁锅上沿加上一个用稻草编织成的圆蒸圈,防止沸腾的水溢出和增加锅盖的密封度。用大火烧开后,改用小火慢慢煨2个多小时,再闷一夜。睡前,母亲又将洗净的咸鸭蛋,放进粽子水中,她说这样煮出的咸鸭蛋香嫩好吃。
端午节的清晨,全家人吃粽子了。剥去其外面包的粽箬,粽子表面呈浅黄色,亮闪闪的,散发着粽箬幽幽的清香,沁人入脾,吃起来香糯润滑。母亲总要用小盘子盛满绵白糖,让全家人蘸着糖吃粽子。有一次,小盘子的糖吃完了,我还拿起盘子用舌头舔几下,大人们都笑我是个“小馋鬼”。揭下的粽箬,母亲又择不破损的张张洗净晒干,留着以后再用。
儿时的端午节,家乡有观龙船投粽子的趣事。在端午节傍晚前,湟里街上的油坊桥上及河的两边挤满了人,当龙船划过石拱桥时,桥上的人向龙船投粽子和咸鸭蛋。据民间传说,龙在端午节也要吃粽子尝咸鸭蛋,谁给它美食,它会保佑其家庭平安,全年丰收。所以人们都争先恐后带上粽子和咸鸭蛋投入龙船舱内,祈祷好运。有一次,我也带上两个粽子投向龙船,个个投中,心中十分高兴。大人都赞扬我投得好。也有人没有投中,粽子和咸鸭蛋将沉入河底喂鱼了。
现在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,粽子已不再是人们难以企求的美食。即使到了端午节,有的人家也不包粽子了,直接到超市购买现成的。每逢中考或者高考,有的家长都要包粽子祝贺。因为“粽”和“中”谐音,有高中的意思。也有人家生孩子,婚庆,上梁等喜事都要包粽子,做糕团庆贺。因此粽子不但是美食,也是象征人们幸福美满,积极向上的吉祥物。
(武进区:俞锁福)